
目錄
-
-
數(shù)智時代的建言與采納:媒介同步性的視角
摘 要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 組織面臨著快速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和激烈競爭, 員工建言行為對組織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然而, 現(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對面溝通的建言情境, 而對于虛擬溝通中的建言研究尚未充分關注。在數(shù)智化時代, 員工越來越傾向于...
-
-
流動性視角下地方污名的形成機制
摘 要 地方被污名化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 嚴重損害了地方形象以及相關群體的福祉, 阻礙了社會平等、和諧與穩(wěn)定。已有研究多采用故事性敘事去解釋地方污名, 但對于為何以及如何形成地方污名尚不明晰。本研究擬基于流動性視角, 以地方刻板印象為核心,...
研究構想
-
-
非工作時間工作連通行為對員工影響的元分析
摘 要 隨著現(xiàn)代通信技術發(fā)展, 非工作時間工作連通行為(Work Connectivity Behavior After-hours, 簡稱 WCBA)日益普遍且影響復雜。本研究基于71篇文獻進行元分析發(fā)現(xiàn): (1) WCBA既會通過工...
元分析
-
動作如何影響元認知?
摘 要 動作與元認知是認知加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元認知體現(xiàn)個體對認知過程的表征、監(jiān)控與調控; 動作則是輸出內部認知加工, 尤其是決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 動作的各個方面(如反應速度、反應強度、反應順序、反應沖突及反應觀察等)均影響元認知...
-
-
腦間同步性的產生機制及其功能
摘 要 通過同時記錄社會互動中多名個體的腦信號, 超掃描研究普遍觀測到個體間腦活動信號的同步性(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BS)。通過共同表征和相互預測機制, 個體間相似的感覺輸入、運動輸出和注意喚醒等...
-
教學互動中師生腦間同步性及其調節(jié)因素
摘 要 教學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社會心理過程。本文聚焦于言語、非言語以及混合互動三種具體教學互動形式, 發(fā)現(xiàn)元認知加工、心理理論、工作記憶、言語加工、情緒等相關腦區(qū)的協(xié)同作用構成了教學互動的神經基礎。特別是人際腦間同步性(IBS)在識別...
-
BDNF是運動促進認知的生物學機制嗎?證據(jù)、挑戰(zhàn)與展望
摘 要 運動可以提升機體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 而BDNF又與認知表現(xiàn)密切相關。由此引出一個問題, BDNF是運動促進認知的生物學機制嗎?根據(jù)來自動物模...
-
-
焦慮個體趨避沖突失調的認知神經機制
摘 要 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有效應對趨避沖突至關重要, 而焦慮個體存在趨避沖突失調的行為表現(xiàn)。這種失調表現(xiàn)為以放棄積極結果為代價, 以此回避與實際威脅無關或威脅程度較低的刺激。以往的動機理論將個體應對趨避沖突分為信息輸入和行為輸出過程,...
-
-
自殺風險的評估:基于診斷的視角
摘 要 自殺風險的評估是干預的前提和基礎, 但其標準化和準確性一直是自殺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殺并非僅限于某些特定精神障礙的診斷范疇, 而是一種跨診斷的臨床綜合征。因此, 設置單獨的自殺診斷以改進臨床自殺風險...
-
-
機器學習在提高非自殺性自傷預測力中的應用:一項系統(tǒng)綜述
摘 要 非自殺性自傷(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具有高度污名化、高度復雜性和高度異質性的特點, 傳統(tǒng)NSSI研究測量和分析方法有限, 獲得的影響因子預測力較低。近年來機器學習逐...
-
-
人類為什么會拖延?基于多模態(tài)多組學視角的解讀
摘 要 拖延是一種跨文化普遍存在著的問題行為, 它不僅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和情緒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甚至還會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盡管已有文獻對于拖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 但對其成因的全面理解仍有待深入。本文從多模態(tài)多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