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異處打開洞察文本的大門
——以《登鸛雀樓》為例

打開文本圖片集
有一些作品,文字淺白,孩子能讀,卻難以讀出它的好處來。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古詩為例: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的語言極其樸素、淺顯,讀來毫不費力,像大白話一樣“平平無奇”。但如果我們告訴孩子,這首小詩是古人在鸛雀樓上題詩的第一名篇,獨步詩壇,甚至是唐詩里最好的五言絕句之一,以至千年之后的今天,每一個啟蒙學唐詩的孩子都會讀到這首詩,孩子會不會吃驚,不以為然?甚至我們大人,對這樣一首文字直白淺顯的古詩,是不是也感覺比較麻木,讀了跟沒讀一樣,沒能細品出它的好呢?
文學文本之所以具有被閱讀的價值,在于它不是簡單地呈現(xiàn)我們現(xiàn)有的體驗,而是擴展了我們的經(jīng)驗,進而深化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剩余505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