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他者”的對話:論劉以鬯的文藝觀及詩化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5)3-0027-11
劉以鬯(1918一2018),原名劉同繹,字昌年,生于上海,輾轉(zhuǎn)多地后定居香港。劉以鬯早在20世紀30年代便投身文藝活動,進行了諸多文藝評論以及對國外作品的譯介工作。其作品所反映的個人書寫特色被廣泛評價為具有“實驗性”,這一方面是因為其能夠吸收當時西方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和風格,引介西方思潮為其所用;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對新文學精神的深刻呼應(yīng)和繼承,以及與內(nèi)地文學的“深層次的互動"①。(剩余15774字)
試讀結(jié)束
目錄
- 關(guān)于文明互鑒、華文敘事和華文學...
- 美國亞裔女性“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
- 論董啟章作品的“技術(shù)意識”...
- “自我”與“他者”的對話:論劉...
- 《講話》與歌謠的“大眾化...
- 文化記憶里的精神尋根:《世界日...
- 賦能云天,期盼成為永恒...
- 風景、歷史與情感的交織變奏...
- 菲律賓華文女作家施柳鶯的中國敘...
- 論黎紫書小說《流俗地》中的“飲...
- 海外網(wǎng)站W(wǎng)uxiaworld傳...
- 《小說十八史略》中日讀者接受對...
- 《易經(jīng)》在葡語世界的翻譯與影響...
- 以問題為導向·以文學...
- 朱雙一學術(shù)年譜...
- 賀《華文文學》創(chuàng)刊40周年題詞...
- 《華文文學》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