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刑法學研究主體性的實現(xiàn)路徑
——由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化問題再出發(fā)
[作者簡介]馬榮春(1968—),男,法學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南京 211106)。
前一陣子,以學術論文形式來推行的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化,標示著中國刑法學研究的一個前沿熱點。最近,認同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化的有影響力學者仍在多地多次的學術報告中“宣講"其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化主張。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化,當然是對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化問題——人工智能能否成為“犯罪人”以及能否承受刑罰的肯定性回答,即人工智能能夠先后成為犯罪主體和刑罰主體(受刑主體)。(剩余24531字)
目錄
- 犯罪構成的爭議問題與思考路徑...
- 中國刑法學研究主體性的實現(xiàn)路徑...
- 從城邦到城市:法治精神之生長...
- 如何成為現(xiàn)代人?...
- 智能機器革命時代人類生存方式的...
- 數(shù)字經(jīng)濟發(fā)展助力就業(yè)增長:機理...
- 中國“四化"同步發(fā)展...
- 《孟子》注解的疑難與新解...
- 趙孟瀕《烈婦行》本事及其傳播源...
- 新名詞、外來語與清末民初的“新...
- 魯迅博物學中的動物研究與關聯(lián)...
- 合作與辯駁:導演創(chuàng)作談與左翼影...
- 后現(xiàn)代視域下中國知識分子的“哲...
- 吳大金文手札研究...
- 許宏泉中國畫作品...
- 蘇顯雙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