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東香山縣三灶鹽場的興起、繁榮及原因探析
摘 要:清初“遷海令”頒行期間,廣東香山三灶島即有人在此暗筑池 、產銷私鹽;康熙年間,三灶鹽場被清廷默認為香山場鹽產區(qū);乾隆初年,香山場復設大使且官署遷移到三灶島,三灶島出現大量“鹽鈔易米”、與洋船貿易現象,三灶鹽場及當地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達到最繁榮階段。清代廣東香山三灶鹽場發(fā)展繁榮的原因有兩點:從經濟角度看,早期的私鹽產銷切實地提高了三灶島當地社會的整體收入水平,使三灶當地經濟趨于景氣,三灶鹽場具備合法地位;從制度角度看,盡管清廷多次嘗試變革榷鹽制度,但其本質上無法改變私鹽帶來的交易自由之沖擊,反而使得三灶鹽場快速發(fā)展。(剩余10679字)